中共海南工商職業學院委員會關于認真開展向鹦歌嶺自然保護區工作站優秀大學生先進群體學習活動的通知
日期:2012-04-28 00:00:00 發布人:admin 浏覽量:0
各教學班:
中共海南省委教育工委、海南省教育廳、海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共青團海南省委近日聯合發文(瓊教〔2012〕31号),決定開展向鹦歌嶺自然保護區工作站優秀大學生先進群體學習活動。鹦歌嶺自然保護區是目前海南省陸地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2007年, 海南省林業局面向全國高校招募了27名大學生(2名博士、4名碩士、21名本科畢業生)重建鹦歌嶺自然保護區工作站。在五年的時間裡,這27名大學生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克服了艱苦的自然、生活、工作條件和各種困難,為鹦歌嶺自然生态環境的保護和當地黎苗族群衆的脫貧緻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是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模範,是當代大學生的傑出代表(具體事迹詳見《光明日報》2012年4月9日第1版)。
為進一步激勵全院大中專學生、共青團員響應黨和國家的号召,立足基層,服務人民、奉獻社會,院黨委要求各黨總支、直屬黨支部堅決執行上級的決定,組織大中專學生和共青團員認真開展向鹦歌嶺自然保護區工作站優秀大學生先進群體學習活動。 向鹦歌嶺自然保護區工作站優秀大學生先進群體學習,就要學習他們紮根基層、奉獻青春的堅定信念。該保護區工作站的27名優秀大學生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持正确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政治上堅定不移跟黨走,視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鹦歌嶺上發出了“愛上鹦歌嶺,作為鹦歌嶺,奉獻鹦歌嶺,我們的理想、我們的抱負、我們的責任在鹦歌嶺”的莊重誓言,表現了當代大學生熱愛基層、紮根基層的崇高胸懷。 向鹦歌嶺自然保護區工作站優秀大學生先進群體學習,就要學習他們服務基層、關心百姓的優良作風。該保護區工作站的27名優秀大學生完成了鹦歌嶺自然保護區的動植物物種的勘探、采集工作,培訓并建立了護林員隊伍,設置了禁漁區。在做好自然生态保護工作的同時,他們還把幫助當地黎苗族百姓脫貧緻富作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在鹦歌嶺大面積推廣“稻鴨共育”模式,建立“農業示範田”,積極推廣林下經濟,幫助黎苗族百姓在橡膠樹下種菜、種瓜、養雞,為黎苗族百姓脫貧緻富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向鹦歌嶺自然保護區工作站優秀大學生先進群體學習,就要學習他們埋頭苦幹,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該保護區工作站的27名優秀大學生放棄了大城市的優越生活、工作條件,遠離自己的親人和愛人,在距最近的國家貧困縣白沙縣城尚有30公裡的鹦歌嶺上,在條件十分艱苦的深山密林中默默堅守了五年。他們埋頭苦幹、努力拼搏,面對困難毫不退縮,面對挑戰積極進取,面對責任勇敢承擔,把自己的知識、智慧與青春貢獻基層。為了幫助黎苗族百姓盡快脫貧緻富,他們甚至用自己的工資為農戶們買鴨苗,用自己的獎金為村民們購買建設旱廁和豬圈的材料。 向鹦歌嶺自然保護區工作站優秀大學生先進群體學習,就要學習他們立足崗位、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該保護區工作站的27名優秀大學生熱愛自然生态保護工作,堅持嚴謹的科學态度,刻苦鑽研、敢為人先。他們建立了鹦歌嶺第一個檔案館,研究采集了一批我國動植物科學新種和我國新記錄種,記錄到鹦哥嶺樹蛙等14種科學新種、輪葉三棱栎等26個中國新記錄種,伯樂樹等178種海南新記錄種;他們開創性的為當地黎苗族百姓建立了脫貧緻富的“稻鴨共育”模式、“農業示範田”和林下經濟,設計了适合黎苗村寨的“旱廁”和“松軟豬圈”,将所學知識創造性地運用于工作中,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和經濟效益。 學習鹦歌嶺自然保護區工作站的優秀大學生先進群體的先進事迹和崇高精神,對于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養理想遠大、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黨總支、直屬黨支部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認真開展學習活動,豐富學習載體,迅速掀起學習高潮,形成“學先進、見行動”的良好氛圍。要通過主題團會、座談讨論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不斷激勵廣大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村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磨煉意志、增長才幹,更好地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